法治疾风劲 帆悬正远航——常德市“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纪实
“六五”期间,常德市委、市政府践行法治强市战略,把普法依法治理作为治市理政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高点定位,统筹推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有力的法治保障。2013年以来,常德市先后获评 “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和“2011—2015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
科学谋划:突出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制度管总。紧扣《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常德市委关于建设法治常德的意见》,出台了《全市2013—2017年法治常德创建工作方案》,引领全市法治建设。二是强化组织保障。该市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分别由党政一把手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各级政法委书记担任。法治建设工作经费纳入市县财政预算统筹,实行实报实销。三是办点示范带动。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副书记牵头办点,建立了以“农村工业区法治化”“农村产业区法治化”“城市管理法治化”为主题的市级领导示范点3个。市县共建立法治创建示范点47个,探索法治课题57个,并先后召开了9次现场会,推广办点经验。四是注重跟踪调度。采取周例会、旬调度、季讲评、年度考核等措施狠抓落实。5年来,该市“四大家”领导先后听取法治建设专题汇报15次,分组下访调研21次,研究解决专项问题12个。五是严格考核奖惩。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每年都列入了绩效考核评价和目标管理考评体系,考核分值较重,考核结果与单位评先和干部任用直接挂钩。
理念培育:提升整体意识
一是注重阵地普法。市县共建立法治文化长廊(广场)126处,设立户外法治宣传牌13532余块,覆盖城乡街巷。二是组织文艺普法。开展法治文艺进“五场”(广场、墟场、屋场、操场、剧场)活动和民间艺术“百团大赛”。5年来,创作法治文艺节目4000余个,推介优秀作品500余个,演出3700余场次,受众107万多人次。三是推进农村普法。培育1.5万余名“法律明白人”,在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是邀请专家普法。每年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举办法治理论讲座。5年来,共举办专家讲法50余场次,深入机关和基层宣讲3132场次。五是开展现场普法。举办“三长两员”(市长、县长、乡镇长和执法人员、司法人员)法庭学法活动。5年来,共举办“三长两员”法庭学法40余场,培训7000余人次。六是编纂普法读物。先后编纂了《法治常德百人谈》《法律解读》《常德法治案例经典》等读物,社会反响好。
惠民导向:创新治理机制
一是创新源头管理机制。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对重大决策全面开展合法性评估。出台《规范性文件备案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并清理了1988年撤地建市以来正在施行的8000余份文件。二是创新权力制约机制。邀请市民代表列席和旁听市政府全会、市政府常务会及其他重要会议,有效监督政府决策过程。全面推进执法流程监管,加强环节监督,实施公开承诺,细化执法规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创新专项治理机制。对依法办事、公正司法等10个方面突出问题实行专项治理,共查找问题668个,制定整改措施2295条,逐条开展专项治理。集中清理信访积案,累积清理化解积案1096件。四是创新依法维权机制。投入400万余元,建成了市信访接待暨矛盾调处中心,各县乡也全部建成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安排专人为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实施法律援助,引导群众依法维权。
品牌打造:彰显区域特色
一是市本级“四项公开”。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的意见》等文件,大力推行党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晒权、晒事、晒案、晒账”,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二是武陵区“法治创建”。该区积极开展基层(单位)法治创建活动,共有15个村(社区)获得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荣誉称号。2013年,获评“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三是津市市“常委会会前学法”。 2012年,该市建立了“常委会会前学法”制度(又称“法治半小时”),利用每次市委常委会会前半小时,学习法律法规或剖析典型案例。4年多来,共开设“会前学法”40余堂,为推进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提供了优良平台。四是安乡县“法律明白人”。2013年,该县以老干部、老党员、致富带头人为重点,每20至30户选聘1名“法律明白人”,目前共有3000余名“法律明白人”活跃在各行各业。该做法被省市推介,成为全省现在每年部署的工作之一。五是桃源县“法治文化”。该县把“文艺普法”作为法治文化建设“重头戏”,编创了一大批体现法治精神、融入风土人情的普法文艺节目,并在全县常态化巡演,成为普法与市场融合的典范。
(本文发表于《湖南日报》10月9日第11版)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